为什么会忽然想不起名字?

在家工作久了,偶尔会想不起同事的名字。明明非常熟悉,甚至刚刚才视频过,可以马上想起他/她的样子、表情、声音,却会在发邮件时忽然忘记,应该敲下哪个字母,以便outlook最快找出那个人的邮箱……有时绞尽脑汁也想不起来,得去回溯若干邮件,或按字母顺序笨拙试错,然后不出意外眼前一亮……啊啦啦,怎么刚刚就是想不起来呢?

还有一种情况是现场遇到新朋友,彼此自报家门后,转身就把人名给忘了。哪怕后来相谈甚欢,记得他/她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就是死活想不起名字,才意识到为什么会有名片这种东西,要么及时主动加个微信也行啊。

一个简单的解释是:你不够用心,没有熟悉到那个程度。那为啥就名字需要特别用心?明明其他很多方面,都毫不费力就记住了。今天没事儿上网查了查,原来这种现象十分普遍,而且早被专家研究过了,从人的记忆模式到名字的特殊属性,了解以下事实,你可能会像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记忆项目负责人Charan Ranganath一样感叹:能记住(名字)才是奇迹啊!

  1. 人的记忆是有逻辑的,而名字没有。逻辑就是关联性。

    比如你新认识一个人,可能会想起跟他长得相似的某个老朋友;听到他的工作或专业,马上联想起你以前对这个领域的了解;他随口说起一道菜或一部电影,你又可能因为这与你的意见相同或向左而留下某种印象。等等。

    名字呢?爹妈可能在你还没出生时就选好了,跟你长啥样,以后会做什么,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统统无关。是特别空洞和随机的一件事。如果有人跟你说,我们小区新来个叫静静的,其它啥也不提,这个静静是条狗,也说不一定。

  2. 名字本身无意义,而人的脑容量是有限的。

    这个常见于欧美人名,比如Tom,Jerry,Kate,Mary。以前曾经有意义,因为重复太多,早已失去关联。这点中文名稍微好点儿,比如某人看上去其貌不扬,开口却说:我叫林帅哥,被人记住的概率应该比叫别的高些。

    但换个角度,因为名字太生疏,也会增加记忆难度。比如欧美人的姓,就像中国人的名,五花八门,没有规律,加上文字由字母组成,常常你听到了却拼写不出,或者看到了却不知怎么读。以前没听过,可能当下记住了,但总的听太少,过后却也容易忘。

  3. 交流越频繁,名字使用的频率越少。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其一还是脑容量问题。认识新朋友时,忙着互相了解,交流真正有意义的东西,花在死记硬背名字上的功夫自然少了,所以名片有用;即使放到数码时代,也比主动交换电话号码或社交媒体账号等,来的更加友好自然。

    其二是记忆堆栈问题。彼此越熟悉,名字的记忆层级就会越低,变成像吃饭穿衣那么自然。熟门熟路,不需要门牌号也能找到。这时候忽然问起门牌号,反而需要想半天。

  4. 人的听觉记忆一般不如视觉和触觉,而名字大多是在与人照面时由耳朵最先获知。

    这也跟第一条的逻辑性有关。因为声音可以不经过大脑直接作用于前额叶——就是说为什么音乐不分国界——而视觉和触觉的感知,都需要大脑一个反射过程,以速度换深度。

    小孩看到火会好奇去摸,听到打雷会不自觉哆嗦,都是这个道理。

知道了以上“为什么老记不住名字”的原因,对症下药,也可以帮助我们尽量减少这方面的问题。比如:

  1. 初次见面,可以让对方把名字拼写一遍,同时自己心里比划,增强视觉记忆和初始频率;
  2. 一边交流一边留意把名字往这个人特质上靠,主动寻找关联记忆,比如这个Tom一点儿也不像Jerry,竟然穿着白衬衫——这个对自己有意义就行,无需旁人明了。
  3. 交流中有空就反省下,是不是把对方名字忘了?越早反省越多机会弥补。
  4. 熟门熟路那种,好像真的没有办法——这个我自己坦白一下,很可能因为很久没有主动想起过人家。

    比如:办公室10个James,8个David,我的确没有一一用心去记他们的姓氏……我觉得更好的解决办法,可能是设置outlook对名字搜索,而不是按首字母(姓氏)排序……

参考:
1. Abrams L. & Davis D. K. (2017). Competitors or teammates: How proper names influence each other.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6, 87-93.
2. Jamie Ducharme. Why You Forget Names Immediately—And How to Remember Them. Time, Health, Mental Health/Psychology. July 26, 2018.
3. Bigelow J. & Poremba A. (2014). Achilles’ Ear? Inferior Human Short-Term and Recognition Memory in the Auditory Modality. PLoS ONE 9(2): e89914.

 

发表在 读书(Reading) | 留下评论

看了不想结婚系列之最新美剧《致命女人》

刘玉玲接棒《Elementary》第7季的《Why Women Kill》,目前只看到两集。第一集觉得一般,第二集开始惊艳。以下严重剧透,不喜勿继。

其实第一集讲了起因,第二集就讲了结局:三个被出轨的女人,同栋富人区的豪宅,60年代女儿夭折的家庭主妇,费尽心力也挽不回老公的心;80年代梅开三度的女强人,老公出轨同性还不想离婚,不惜假装自杀,最好朋友也虚与委蛇,愤而与朋友18岁儿子出轨,意外找回久违的激情;2019年的开放婚姻,律师老婆的女性玩伴太耀眼,令事业瓶颈的老公一边被吸引,一边又担心……邻居旁白已经揭示了结果:全员谋杀。

第一次围观时小孩问妈妈,发生了什么?妈妈说:Marriage is harder than it looks. 婚姻比看起来艰难。
第二次青年问旁边的未婚妻,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未婚妻说:Death is cheaper than divorce. 死亡比离婚更便宜。
第三次老头儿向老伴儿惊叹,不敢相信这事儿(又)发生了!老伴儿说:I can. 我可以。

适合高龄单身人士收看。

Image result for 致命女人

 

发表在 电影(Movies) | 留下评论

月曜夜未央的“跨年”街头采访

日本综艺有很多反映普通人日常的段子。有些特别有爱,比如72小时;有些特别有趣,比如月曜夜未央——24小时的街头采访,随便什么人都敢去拍,完了专门找尴尬的一幕来放,贻笑大方——应该都是经过当事人同意的,否则至少会打马赛克,像某些艺人和普通人一起的综艺一样。

有趣的地方在于,明明很糗的事,被采访人虽然也觉得不好意思,仍能诚实道出,还同意放到电视上供全国观众娱乐广播,这种坦然自若的心态,其实也让人觉得十分有爱:如果不是相信这令人难堪的自爆并不会给自己的生活造成什么实质的困扰,一时糊涂的出镜,事后完全可以要求删除的;不惜自嘲娱人,乃大爱也。

比如6月3号这一期,放的是4月30号下午至第二天早上,平成与令和交接的时段。一个没有男朋友却发现得了性病,还因为伴随年号更改的黄金周假期,医院不开门,“性病跨年”的姑娘。一个狂欢喝醉了瘫睡地上的小伙,半梦半醒间不忘许愿说“来年可以在工作上加把油就好了”。两个凌晨刚从一家おっぱい ラーメン店出来的年轻人,打算去下一家(巨乳拉面店)续摊的,不幸关门了。……还有流浪汉爷爷,说终于在平成的最后一天把百元店买的背包缝好了。还有两周前才离婚的小帅哥,前妻电话要他在平成年把家庭打折卡退了,还得听前妻的……等等。

单看这节目,真是个自由而和平的国度。

发表在 电影(Movies) | 留下评论

“漫游者”第六十三步:牛津郡的The Chilterns、蓝铃花海和二战弹坑坠机处

奇尔特恩丘陵,通称The Chilterns,是伦敦西边一处极受欢迎的徒步圣地。占地超过800平方公里,距伦敦市中心仅40英里,森林、牧场、草坡、村落,应有尽有,难度适中,曾经伦敦周边最大的木材场,分属牛津、白金汉、贝德福德、和赫特福德四郡。而每年四月底五月初的蓝铃花海,位于牛津郡内的Christmas Common和Cowleaze Wood据说最为繁盛。

照片只能定格一隅,实际绵延好几百米,一边担心可能很快走到尽头,一边惊叹竟然还望不到边!其中Christmas Common的花海非常靠近村中心的Fox & Hounds酒吧,这个季节太受欢迎,午餐早已全部订满,不得已多走了一个钟头去丘陵边上的Watlington小镇,顺便欣赏下还有些中世纪痕迹的精致小街。而Cowleaze Wood除了蓝铃花外,还有条“雕塑之路(Sculpture Trail)”,可惜这次没时间走,只远远看到个二战期间第51飞行中队的坠机纪念碑,及多个据说德军战败撤离时遗弃的炮弹弹坑。

如此岁月静好的田园徒步,也能跟二战扯上关系,令人印象深刻。果然是世界大战,无人幸免。

Image may contain: tree, plant, sky, grass, outdoor and nature

Image may contain: plant, tree, grass, flower, outdoor and nature

Image may contain: sky, grass, tree, cloud, outdoor and nature

Image may contain: plant and flower

Image may contain: shoes and outdoor

Image may contain: sky, cloud, tree and outdoor

Image may contain: sky, grass, tree, plant, cloud, outdoor and nature

Image may contain: tree, grass, plant, sky, cloud, outdoor and nature

Image may contain: tree, plant, sky, grass, outdoor and nature

Image may contain: tree, plant, sky, grass, outdoor and nature

发表在 旅摄(Travel Photo) | 留下评论

“漫游者”第六十二步:威尔特郡世界遗产(免费巨石阵)、白马巨像和中世纪小村

听说埃夫伯里(Avebury)的史前遗迹很久了。那里也有巨石阵,不仅与世界闻名的埃姆斯伯里(Amesbury)巨石阵,Stonehenge,归属同一世界遗产,还有座距今4500年的人造山(Silbury Hill)和更加久远的古墓群(West Kennet Long Barrow)。除了古墓进不去,巨石可以随便摸,山也可以随便爬,比Stonehenge的大隔离带亲民多了。还有一点更亲民:免费!Stonehenge的门票已经涨到19镑了。

可惜因为公交不便,没有收费景点的“光环”,我拖到上月底才去了一趟,跟13英里外的一个中世纪小村一起。途中并路过威尔特郡三幅“超级白马”中的一幅,Cherhill White Horse,高50米宽67米,通过刮掉可做粉笔的白垩山上的草皮画出来的,源自18世纪后期,当地乡绅的组织策划。

中世纪小村叫拉科克(Lacock),自13世纪的羊毛贸易开始繁荣,至16世纪西班牙美丽诺(merino)绵羊的兴起而衰落。因为远离交通要道,20世纪前受外界影响很小,之后则着意保护,成为了如今英格兰保存最好的中世纪小村之一。代表建筑是始于1232年的修道院(Lacock Abbey),曾收藏过1215年颁发的大宪章(Magna Carta)原始副本。虽在16世纪修复过一次,回廊和礼拜堂仍是13世纪原物。很多电影、英剧都曾在此取景,比如《哈利波特》系列、《神奇动物在哪里》和《唐顿庄园》等。村子很小,一顿饭的功夫就可以逛完,但还是吸引了不少周末休闲的游客。

至于前面大肆吹捧的Avebury史前遗迹……那个人造山就是个窝头样的大草坡,古墓群则是跟中式土坟似的迷你小草坡……没有铭牌,绝对错过。只有巨石阵还是颇具规模的,大的跟Stonehenge的差不多,而且到处都是,不限于村里,还有田里……真的随便靠,随便摸。看来太亲民了就是光环的反义词。不过跟Lacock合起来一日游,还是十分充实的。

Image may contain: sky, grass, plant, tree, cloud, outdoor and nature

Image may contain: grass, tree, sky, outdoor and nature

Image may contain: sky, house and outdoor

Image may contain: sky, mountain, grass, plant, tree, outdoor and nature

Image may contain: grass, tree, sky, plant, outdoor and nature

Image may contain: grass, tree, sky, plant, outdoor and nature

Image may contain: sky, grass, tree, outdoor and nature

Image may contain: sky, grass, outdoor and nature

Image may contain: mountain, sky, grass, outdoor and nature

Image may contain: outdoor

Image may contain: one or more people, sky, tree and outdoor

Image may contain: sky, tree, grass, cloud, outdoor and nature

Image may contain: one or more people, people standing, tree, plant, shoes, bridge, sky, outdoor, nature and water

Image may contain: grass, plant, tree, sky, outdoor and nature

 

发表在 旅摄(Travel Photo) | 留下评论

“漫游者”第六十步:萨里郡最高峰、李斯塔与漫游者奠基人逝世111周年

今年复活节的第一天,刚好是“漫游者”组织创始人,别名“英里行者”的Walker Miles 逝世111周年。大约3年前徒步路过他在Godstone乡村教堂St Nicholas的墓地(见“漫游者”第十九步),今年去了另外一个纪念目的地,萨里最高峰李斯山上的李斯塔(Leigh Hill Tower)。

塔建于18世纪中期,那时还没有Ramblers(漫游者)。李斯山海拔294米,建塔的目的是为了抬高到1000英尺~~也就是305米。塔顶观景台上的纪念铭牌,是大约35年前英国名胜信托(National Trust)修复此塔时挂上去的。Walker Miles(真名Edmund Seyfang Taylor),1905年创建了以伦敦为据点的Ramblers联合会(Federation),是1935年正式成立的全英范围的Ramblers前身。这个组织可不止组织徒步这么简单,还帮助修建和维护步道,倡议环保,为大众争取徒步穿越私营公园、自然保护区与私人牧场的权利等——最著名的官司有麦当娜在英国的私人狩猎区事件,最重要的成就是推动了世界上第一部《National Parks and Access to the Countryside Act(国家公园和土地使用法案)》的通过与完善。

简单的说,就是有钱人或国家圈起来的开阔地,百姓也有权“借过”,对“拥有者”并无损害;自然风景与空间,不是哪个私人创造的,不是有钱有权就可独占,而应该像空气一样人类共享。更多故事可见5年前的博文“徒步英国八十年”

 

Image may contain: one or more people, cloud, sky, grass, outdoor and nature

Image may contain: one or more people, mountain, sky, grass, outdoor and nature

Image may contain: one or more people, tree, mountain, sky, grass, outdoor and nature

Image may contain: plant, tree, grass, outdoor, nature and water

Image may contain: sky, cloud, grass, tree, plant, outdoor and nature

发表在 旅摄(Travel Photo) | 留下评论

《新阴阳魔界》第三集:《绿皮书》里没讲的恐惧

始于1959年的美剧《阴阳魔界》,The Twilight Zone,是系列日剧《世界奇妙物语》的鼻祖。连冷面主持人的前言后语都如出一辙。今年四月推出的这版,是第三次重启,也可算时隔超长的第四季。

前两集工整精巧,好看如常。昨天看了第三集,Replay,重播,讲一个黑人妈妈送儿子上大学,遭遇一个种族歧视警察,为了避免儿子莫名被杀,妈妈不停按下录影机上的倒带键,回到过去,想办法避开被这个警察找茬。但是无论多么忍气吞声,笑脸相迎,走另外一条路,在旅馆歇一晚,提前请吃苹果派,甚至回到少小逃离的老家,穿过秘密地下道去学校,仍会被这个警察找到,并举枪威胁。只有最后一次,在学校大门口,众多新生家庭的围观下,妈妈按下了录影键,而非倒带键,直面警察的枪口,终于逼退了警察。

看完毛骨悚然。虽然没有经历过死亡威胁,但曾经在不值一提的小事上屡屡受挫的绝望,即便已经过去,不值一提,仍能感同身受。这是《绿皮书》里没讲的故事。《绿皮书》里似乎暗示,那些都是历史。历史更恐怖,现实就可以被洗白吗?

看了这集再看比如《傲骨之战》第五集里,黑人法官找茬捉弄欺负她的交警,或者一言不合就愤怒出拳的黑人调查员,觉得一下就理解了。憋太久了,总得找个地方撒口气。这不叫冤冤相报何时了,这叫补偿性正义。

 

发表在 电影(Movies) | 留下评论

马德里及其周边四城:昆卡

昆卡(Cuenca)是此行我觉得最有特色的小城。建在陡峭的高山上,或者夸张点儿说,近乎峭壁的山脊上。唯一的车道从山脚蜿蜒向上,穿越山脊,到山顶的时候,刚好一方城门的大小。城外的石桥虽短,架在深谷之上,比护城河震慑。从深谷一端可以看到另一端山脊上峭壁似的高楼,土砌的那种,颇为奇幻。忍不住想象一条巨龙或凤,山门好比龙头凤首,渐次倾泻而下的山体犹如龙腹、凤尾,肆意挥洒,傲视群渊。也有人简誉为“天空之城”。

相比山城本身的奇伟,城中地标性的“悬空屋”和红铁桥,反倒没觉得什么特别。比如这个悬空屋,西语叫Casas Colgadas,就是阳台部分用木桩支撑,突出峭壁而已,既没有山西悬空寺那种整个贴着峭壁的难度与规模,历史也远不如后者悠久。昆卡悬空屋始于15世纪,现存多为上世纪20年代修复过的;山西悬空寺始于公元5世纪,虽然也经历代修复,明代成果还保留了一些,差不多就是15世纪。红铁桥叫圣保罗(San Pablo),也是上世纪初在坍塌的16世纪石桥原址上重建的,为了连接古城与当时新建的圣保罗修道院(Convento de San Pablo)。昆卡最古老的建筑,除了摩尔人的城墙外,应该就是主广场(Plaza Mayor)上同样经过多次修复的主教座堂(Catedral de Cuenca)了。主结构源于13世纪,典型的哥特式,乡村版巴黎圣母院。

跟始于古罗马的托雷多与塞戈维亚不同,那时的昆卡还是荒山一座,直到8世纪时被入主伊比利亚半岛的摩尔人发掘,再到12世纪穆斯林的陷落。虽然如此,城中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却已草蛇灰线,相当隐晦。比如一座砖砌钟楼(Mangana Tower)的上部装饰,一种叫“阿拉户(Alajú)”的特色点心(样子和味道都很像老北京的茯苓饼)。也许就是年岁原因,昆卡1996才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比前两个地方晚了大约10年。

古城很小,可能只有塞戈维亚的一半。但峡谷深邃,有很多绕城观景的徒步路线。几个免费的私人博物馆也值得一去。总之不会无聊。美中不足的是,游客不算很多,到了饭点儿,超过20家的餐厅却是家家爆满。兜兜转转,决心等座,好不容易在餐厅最密集的主广场候到张空桌,发现周围比我们早到的,都还没有人服务呢。不知是否因为周日,山上除了冰激凌,也没有别的快餐、零食售卖。最后我们是下山进村吃的午饭。也许早点儿吃饭,或早点儿决定下山就好了。

这里的特色菜据说是鳕鱼和土豆泥搅拌到看不出鳕鱼的Atascaburras Manchego,或者碎肉与面包屑搅拌成果酱状的Morteruelo Conquense。但实际远不如烤乳猪在塞戈维亚那么流行,我们反正没吃到。

塞戈维亚位于马德里北部,托雷多在马德里南,昆卡东南,相对最远。这次搭的巴士,从巴士南站出发,每两小时一班,单程两小时。可从网上查好车次现场买票。也有高铁,从阿托查出发,也是两小时一班,单程一小时,但是到站后要转公交约40分钟到新城中心,而且票价是巴士的3倍。长途巴士直达昆卡新城中心,再步行10分钟可到老城山脚。

对了,西班牙的火车必须按时间(班次)购买和乘坐,跟国内一样,与英国不同。往返一起买八折。据说提前两个月网购有折扣,我们没赶上。

Image may contain: people standing, mountain, sky, outdoor and nature

Image may contain: one or more people, people standing, mountain, sky, outdoor and nature

Image may contain: sky, tree, outdoor and nature

Image may contain: sky, tree, plant, outdoor and nature

Image may contain: sky and outdoor

Image may contain: one or more people and indoor

Image may contain: sky, house and outdoorImage may contain: sky, house and outdoor

Image may contain: sky and outdoor

Image may contain: one or more people and outdoor

 

发表在 《2019:马德里及其周边四城》 | 留下评论

马德里及其周边四城:托雷多

托雷多(Toledo)也始于罗马时期,依山傍河,距今已有2000年历史。从公元6世纪的西哥特王国(Visigothic)到16世纪西班牙腓力二世迁都马德里之前,都是历代王朝的首都,所以面积和规模都比塞戈维亚大,目测至少2倍多。东南西三面皆被塔霍河(Rio Tajo)环绕,跨越护城河的罗马石桥就已令人瞩目,站在桥头仰望,山城巍巍,塔楼林立,石墙迤逦,气势恢宏,让人联想到克罗地亚的杜布罗夫尼克(Dubrovnik)。

除了地势与气势,犹太人、基督教和穆斯林的历史大融合,也是这座古城的特色之一。比如留存至今的古城墙,就是8世纪初阿拉伯人攻陷后修复的;城门则历经各个王朝的多次增改。建于12世纪的犹太会堂伊本书珊(Ibn Shushan Synagogue),为欧洲现存最古老犹太会堂,虽于14世纪改为现名的白圣母天主堂(Santa María la Blanca),建筑本身并无重大改造。地标之一的托雷多主教座堂(Catedral Primada Santa María),是13世纪在清真寺原址上兴建的,而建于16世纪的圣十字孤儿院(Hospital de Santa Cruz,现为博物馆),则是西班牙最早的文艺复兴建筑之一,结合了哥特、古希腊、安达卢西亚穆斯林及西班牙黄金时期的装饰风格,是托雷多建筑艺术连续性和继承性的重要代表。古城为那些已经消失的文明提供了见证,包括罗马时期、西哥特时期、摩尔人时期、犹太人文化以及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是以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虽然如此,可能城太阔了,加上源自穆斯林城防的不规则小巷和历年积累的稠密路网,乍到的游客很容易就被淹没其中,晕头转向,忘记自己其实身处曾经仰视不已的巍峨山城,而不是什么私搭乱建的平常街巷。面积是杜布罗夫尼克的11倍呢,所以纵有更多精美古建,也不得不被民居分散;虽然普通民居也可能拥有千年历史,但跟精华相比,光有年头可没啥看头。所以最喜欢城郭附近,各种高台,俯仰天地。

古城南端的河对岸,还有一处观景台可以倒过来俯瞰古城。估计中午去最好,我下去6点去的,有些逆光。可以搭观光小火车,从古城主广场出发,沿东西两座石桥绕一圈;也可以沿同样路线步行,约需1小时,不包括停留时间。因为要下山穿过罗马石桥,而东边的石桥也是往返火车站的必经之路,不想重复两边山路的,要么出了火车站直奔这个观景台,再从西边石桥上山;要么离开时从西边石桥出发,下了这个观景台直奔火车站。就是没法赶中午了。

喜欢油画的,位于西南犹太区的格列哥博物馆(Museo del Greco)不容错过。这位生于希腊、学于威尼斯的个性派画家,据说在威尼斯和罗马都不受待见,直到迁居托雷多,才收到大量委托,达到其创作顶峰。周六下午和周日免费,平时也只要3欧元。其人物造型多弯曲瘦长,色彩怪诞而变幻无常,据说是公认的表现主义及立体主义先驱。

主教座堂则没人会错过。比塞戈维亚的的确精致不少。但更令我好奇的,是教堂广场上的一方“钢筋碧池”。说是池塘吧,池底明明一堆涂了绿漆的钢筋,也不知是假扮水草还是青苔覆盖的枯枝?而且水也不满,就约1/4格,也可能有水的地方才是河,其余钢筋假装泥地?旅游信息中心发放的免费地图上什么也没说,我回来搜索了半天,才找到一篇书评,原来是一个叫Cristina Iglesias的艺术家的“三件套”雕塑,Tres Aquas(直译“三水”),分别位于护城河、教堂广场和广场北边的圣克拉拉修道院(Convento Santa Clara)。教堂广场上的“河道”,其实是躺着的水塔,代表塔霍河水养育了山城。

从马德里去托雷多比去塞戈维亚更方便。高铁从中央火车站阿托查(Atocha)出发,单程也是半小时,到了托雷多也不用转车,步行10分钟即可抵达古城门口。这也可见其受欢迎程度,游客目测是塞戈维亚的6倍多(也就是至少3倍密度)。

这里提醒大家一个小插曲:跟师姐一前一后在小巷穿行时,被个女人紧跟身后,拉开了挎包拉链。还好师姐即使喝止,而且包里除了夹层里的护照,也没有其它贵重物品;但我真的毫无感觉,不由吓出一身冷汗。大家一定要小心了,背包、挎包切记放到身前。据说马德里这种小偷更多。唉,西班牙,想说爱你不容易啊。

Image may contain: sky, outdoor, nature and water

Image may contain: sky, mountain, outdoor and nature

Image may contain: sky, outdoor and nature

Image may contain: tree, plant, sky, mountain, grass, outdoor and nature

Image may contain: people walking and outdoor

Image may contain: outdoor

Image may contain: one or more people, people standing and outdoor

Image may contain: sky, tree and outdoor

Image may contain: indoor

Image may contain: sky, outdoor, nature and water

发表在 《2019:马德里及其周边四城》 | 留下评论

马德里及其周边四城:塞戈维亚

流行的儿歌指南说:塞戈维亚(Segovia)有三宝,水渠、乳猪和城堡。我想再加一个雪山,或者用雪山代替乳猪,因为前者在西班牙艳阳下意外的耀眼,而后者烤的又焦又咸像油渣,实在没有什么好吃的。

水渠来自公元1世纪的古罗马,英文Aqueduct,西班牙语Acueducto。由79个单拱、44个双拱组成,最高28.5米,总长813米,以1%的完美坡度,将冷水河(Rio Frio)的水从城外水库引入老城中心的塞戈维亚堡(Segovia Alcázar),是伊比利亚半岛上最雄伟的罗马遗迹,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罗马水渠之一。与建于11世纪的城堡(即塞戈维亚堡)一起,被列为西班牙47个世界文化遗产中一个。(顺便说一句,西班牙世遗数全球前三,仅此于意大利的54和中国53)。

水渠进城就能看到,的确十分壮观。可以沿渠走到两头,欣赏不同风景。城堡据说是迪斯尼白雪公主城堡的原型,建在两条小河的交界处,从河边草坪和对面公路上,更能一窥其设计的独特。内部也值得一看,小而精美,感觉像是清真、天主与佛教的混合,越看越有味道。就是从城堡俯瞰塞戈维亚外城,一片荒芜。山石的颜色与质地,让人联想到土耳其的卡帕多西亚地区。雪山应该是瓜达拉马(Guadarrama),海拔最高2428米,从水渠上和城堡里都能看到,在西班牙似乎永恒的阳光下,显得既美又有些不可思议。从马德里皇宫其实也看得到,只是前景没有这边好。

老城中心的主广场(Plaza Mayor)上,还有座宏伟的哥特式教堂,始建于11世纪,花了400多年才完工。其钟楼高达88米,是西班牙最高的钟楼。不过看多了意大利和欧洲其它地方的教堂,这里勉强算得上宏伟,而精致不足。

烤乳猪是西班牙传统名菜,在曾经的西班牙殖民地比如菲律宾等也很流行。原文lechón,表示“还在吃奶”,但渐渐也跟普通烤猪的cochinillo不分彼此了。其实全西班牙都能吃到,但不知为何,塞戈维亚最为流行,或者确切的说,老城旅游区最为常见。特色饮食作为旅行体验之一,好吃与否可能并不重要。

老城不大。从水渠走到城堡,最短路径只要15分钟。去到水渠下的“旅游信息中心”拿免费地图时,接待员上来就问,准备在这里呆几个小时?之后会依次在地图上画下重点。我们从马德里火车北站chamartin搭的高铁,半小时到塞戈维亚高铁站,再半小时巴士到老城区,大约上午10点。下午6点左右搭巴士离开,时间绰绰有余。也可以从马德里巴士南站Estación Sur搭长途巴士,约1小时15分钟,但可直达老城,而费用减半。另一个选择是旅游大巴,经常会跟附近另外一个世遗小镇阿维拉(Avila)连在一起,特色是西班牙保存最完整的中世纪城墙。再就是自驾。西班牙相比欧洲其它国家,铁路交通相对落后,巴士耗时,还是自驾最好。

塞戈维亚可能是我们此行玩儿的最好的一天。老城不大不小,游客不多不少,简易徒步路线,信步走来最好。后面的托雷多,有点太繁华;昆卡,饭点要抢座;都少了那么点儿闲适。

Image may contain: sky, mountain and outdoor

Image may contain: sky, tree, outdoor and nature

Image may contain: sky, grass, tree, outdoor and nature

Image may contain: sky, mountain, outdoor and nature

Image may contain: indoor

Image may contain: sky, outdoor and nature

Image may contain: people standing, sky, mountain, outdoor and nature

Image may contain: sky and outdoor

Image may contain: sky and outdoor

Image may contain: sky and outdoor

 

 

 

发表在 《2019:马德里及其周边四城》 | 留下评论